丁连明:把战“疫”当成战斗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这几天,泰康同济医院每天都会有几十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康复出院,看着患者一个接着一个走出医院,感染五科主任丁连明仿佛看到,武汉保卫战胜利后车水马龙的城市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丁连明所在的第81集团军医院,是唯一一支派出医护人员支援武汉的野战部队医院。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从医经历的军人,自2月13日出征武汉以来,丁连明始终把战“疫”当成战斗,以野战部队的过硬作风冲锋在抗疫一线。
“丁主任太拼了!”回忆起病区第一天接收患者,感染五科护士长苏常娥还记忆犹新。那天,丁连明带头走进红区收治病人,从上午11时至后半夜2点,他两次进入红区、工作近8个小时,为46名患者逐一查看病历、询问病情、实施检查,并一一记录。苏常娥说,平时在医院一个科室一天最多收十几个病人,可是丁连明带领科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天却收治四十多个患者,难度可想而知。那天,全身湿透、腰酸腿疼的丁连明从红区出来已过午夜。
运用胸部CT片为患者讲解病情 赵增虎摄
“发扬战斗作风,全力救治患者。”这是丁连明始终秉持的理念。
3月19日中午,一位脑梗塞合并新冠病毒肺炎的重症患者突然出现昏迷,呼吸也变得急促。“转送ICU来不及了。”正在红区查房的丁连明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现场实施抢救。使用呼吸器辅助通气、注射盐酸肾上腺素……一系列抢救措施随即展开。
病情持续恶化,患者陷入重度昏迷。“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丁连明与其他2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连续40多分钟,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然而,尽管他们尽了最大努力,可最终还是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丁连明带着医护人员还没整理好患者的遗体,那边一位80多岁的患者病情也突然出现恶化。
“让我来!”已在红区工作近4个小时、非常疲惫的丁连明,不顾大家的劝阻,再次冲了上去。调整病人体位、连接心电监护、接上高流量吸氧、实施静脉输液……持续1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最终丁连明把患者从死神的手里抢了回来。因在红区时间较长,加之连续的高强度工作,那次丁连明差点晕倒在病房里。
病区的患者没有想到,这位说话略显温柔的丁主任,看起病来这么硬汉。“这种过硬的作风既缘于部队传统的熏陶,更是因为他心中对患者的大爱。”与丁连明在一起工作了10多年的感染五科护士冯志芳深有感触。
一位30多岁的女患者刚入院时,情绪非常激动,一直说自己没有得病,执意要求回到家中自行隔离。“谁劝就和谁吵!” 冯志芳至今还清楚记得这位患者。
丁连明为患者取鼻咽拭子 安志恒摄
丁连明得知后,第一时间来到红区与患者进行沟通。从工作情况到家人情况,从武汉疫情蔓延到军队火速驰援,在丁连明走心的家常式聊天中,患者情绪逐渐稳定,并道出原委:“我家就在离医院不到500米的地方,孩子才一岁多……”还没说完,就大哭了起来。离别至亲至爱的痛苦让丁连明也被触动。
“我这次随队出发前,也没来得及跟出生不到100天的孙女道个别,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配合治疗,这是对孩子负责、对家庭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丁连明的话如春风化雨,患者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当天夜里,丁连明又给患者所在社区打电话,了解病情病史。第二天,他专门进入红区,把患者病情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彻底打开了患者的心结。女患者被丁连明的认真、负责和真诚所打动,积极配合治疗,还当起了病房里的志愿者。
“丁主任,真是太感谢您了,从今天起您就把我当成您的女儿吧!”几天前,这名患者出院前给丁连明一个大大的拥抱,感激的泪水从她的眼角划过。
丁连明常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患者普遍都比较焦虑,这就更需要医护人员用爱去感动患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一位88岁高龄的老大爷牙口不好、吃不惯米饭,每次丁连明都会从医疗队驻地熬好稀粥用保温桶带给大爷;一个年轻小伙子睡眠质量差,提出需要眼罩和耳塞时,丁连明嘱咐同事用黑胶带和护目镜制作了一个简易眼罩,还把自己的耳机充当耳塞送给了他……
“丁主任特别有亲和力,跟自己的家人一样,只要有他在,我们都放心。”患者们虽然隔着面罩看不清丁连明的面容,但他们都记住了“丁连明”这个名字。
作为野战部队医院的一名医生,冲锋在抗疫一线的丁连明,既全力救治着患者,也结合抗疫实践不断思考着战时卫勤保障课题。“未来战场上的生化战争如何预警?”“行动方案如何更科学合理?”“医护人员如何做好自我防护?”……从早期发现到支援行动,从物资准备到技能储备,他说他要把这次抗击疫情的做法逐条记录下来,进一步充实完善医院卫勤保障行动方案,提高应对战争的能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大勇 张旭航 张旭)
Tag:丁连明,把战,“,疫,”,当成,战斗,春暖花开,
- 用户名: 密码:
- 匿名?